古刹渊源深厚长财富配资,皇家青睐世代传
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,也就是公元307年,那时候叫嘉福寺,是北京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。民间有句老话,“先有潭柘,后有幽州”,幽州就是古时候北京的叫法,这话虽有点夸张,但也说明它比北京城建得早多了。
起因是西晋一位官员王浚,平定了内乱后,妻子早逝,他为了纪念,就在京西山区选址建了这个寺。寺名里的“嘉”字,一半取自妻子名字,一半来自当时年号永嘉。
后来呢,寺名换了好几回。唐代时候,一位叫华严的和尚见寺破败了,就带头重修,改名叫龙泉寺。金代熙宗皇帝来这儿一看,景色不错,就拨款扩建,改成大万寿寺,他还是第一个来进香的皇帝。
从那以后,这地方就成了皇家寺院,历代皇帝都爱来这儿转转。元代时候,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在这儿出家,她是元世祖的三女,早年跟着父亲打仗,后来转而信佛,在观音殿里天天念经,砖头上都留下了脚印。
明代更热闹财富配资,朱棣当皇帝前,姚广孝在这儿当和尚,帮着朱棣打天下,事成后朱棣还老请他出山帮忙。明朝时候寺规模扩到999间半,挺气派的。清代康熙皇帝赐名岫云寺,但老百姓还是叫潭柘寺,因为山里有潭水和柘树。
乾隆皇帝最爱来,一共六次驻跸,还题了“灵秀丛中”等字,主持修了大藏阁,里面藏了数万卷经书。那时候,潭柘寺是北方佛教重镇,见证了好几个朝代的兴衰,从晋到清,1700多年风风雨雨,积淀的文化底蕴不是吹的。
镇寺奇宝价值高,传说故事代代说
潭柘寺里头,宝贝不少,最出名的有几样镇寺之宝,先说那口大铜锅吧,在天王殿前,直径1.85米,深1.1米,僧人用它煮饭,能供上百人吃。锅底设计巧妙,沙子沉底,米粒浮上头,叫“漏沙不漏米”。
还有,东跨院有口更大的锅,直径4米,深2米,一次能煮10石米,得烧16小时。传说乾隆来进香,两条蛇出现在案前,他一说处理,蛇就钻锅里了,后来锅边立了蛇神像。老百姓信这个锅能辨善恶,好人煮饭香,坏人煮出臭汤。
再有石鱼,在龙王殿前,长1.7米,重150公斤,黑石头做的,像铜一样。传说这是南海龙宫的宝贝,龙王献给玉帝,后来天旱,玉帝扔下来帮人间降雨。鱼身分13段,对应旧时13个行省,敲哪个部位财富配资,就能让那省下雨。信徒爱摸鱼身求健康,现在鱼身摸得光溜溜的。80年代重铸过一次,现在的这个是复制品,但原意还在。
观音殿里有块拜砖,上头两个脚印,是妙严公主留下的。她天天站那儿拜佛,砖都踩凹了。公主背景硬,元朝皇室成员,出家后一心向佛,这砖成了见证。还有东侧的虎塔,里头埋了只老虎。起源是山里老虎常伤人,一位法师讲经时,老虎进来坐下,听佛法后吃素了,法师圆寂后,老虎绝食而亡,僧人建塔安葬。这塔提醒人佛法能感化万物。
除了这些,还有古树文物。毗卢阁前的银杏树,叫帝王树,唐代栽的,1400多岁,高40米,直径4米,得六七人抱。传说清代每换皇帝,树根就长新枝,跟老枝合体。还有二乔玉兰,明代栽的,400多年,紫白双色,北京独一份,是朝廷赐的。
寺里青铜香炉、玉佩等小物件,也历史悠久,工艺精。乾隆修的大藏阁,经书数万卷,价值连城。这些东西加起来,让潭柘寺的文化含金量爆表,不是随便哪个庙能比的。
这些宝贝不光是文物,还带点民间传说味儿。铜锅的蛇故事,石鱼的祈雨功能,虎塔的感化事,都让寺庙多了层神秘感。银杏树的皇帝传说,也跟皇家挂钩。总的来说,这些宝物见证了寺庙从晋代到现在的变迁,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。保护它们,就是护着民族记忆。
保护措施周密严,安全保障永不懈
潭柘寺有武警24小时站岗,主要就是为护着这些宝贝。寺里国家级文物多,价值高,历史上遭过几次盗窃。上世纪80年代,就有毛贼光顾,好些文物丢了。
2006年11月,更离谱,4天内连遭3次偷,佛堂门锁撬开,香火钱和东西没了。虽然后来抓了人,但损失不小。加上寺庙每年办浴佛大会啥的,香火旺,游客挤挤的,安全隐患大,国家就派武警守着,防患于未然。
2001年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,安保升级了。政府投钱修缮,装监控,拉警戒线,武警轮班巡逻,确保文物不丢。寺庙虽小,但地位特殊,是皇家古刹,文化遗产重镇。游客多时,武警还管秩序,查车辆,登记进出,防意外。疫情那会儿,限流戴口罩,扫描码,这些措施都跟上时代。
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一直重视,50年代修过,70年代末开放旅游,90年代游客增,管理更严。2010年代,景区升级,路修了,停车场建了,文化活动多,如佛学讲座。2020年代,继续办法会,吸引学者和信众。保护不光是防盗,还包括环境整治,周边山林管好,植树防沙。寺方收集游客反馈,改进设施,添座椅啥的。
说到底,这安保是为了让潭柘寺长长久久传下去。中国国泰民安,信仰自由,潭柘寺的历史会继续绵延。武警的守护,像一道墙,挡住风险,让后人能安心研究这些文化瑰宝。这体现了国家对文物的重视,接地气地说,就是不让宝贝流失,保持民族的根。
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